在我国古代文化中,“能吃”代表着一个人身体健康,强壮有力。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,廉颇为了在赵使面前彰显自己没有衰老,仍可为国家效劳,一餐之内吃了“一斗饭、十斤肉”。
这种带有个人仕途或政治目的的“表演式干饭”固然不值得效仿,但这个典故却蕴含了一定的道理——一个上了年纪的人,仍然有好胃口、好食欲,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他比较健康。
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老化一样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各部分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老化。这种“老化”会直接导致老年人食欲下降,具体包括:
①牙齿松弛脱落,咀嚼肌肉萎缩,咀嚼食物受到影响;
②味觉、嗅觉功能减退,影响食欲;
③胃肠蠕动减慢、胃排空时间延长,形成“早饱”,食欲减退;
④胆汁分泌减少,对脂肪的消化能力下降;
⑤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,各种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下降。
此外,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阿尔茨海默病,甚至肿瘤等等,疾病或用药导致的营养消耗、厌食、胃动力下降、代谢亢进等,也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和进展。
以上种种因素,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非常普遍。正因如此,民间才会有老年人“能吃是福”的俗语。
那么,如何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呢?
当他们出现下列情况中的2项,就有可能出现了营养不良:
①能量摄入不足;
②体重减轻;
③皮下脂肪减少;
④肌肉质量减轻;
⑤局部或全身积液;
⑥功能状态减弱。
(注意:以上方法仅作为老年人营养不良“自测方法”使用,不作为临床诊断标准)
而营养不良给老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谓“环环相扣、连锁反应”:
对于居家老年人来说,营养不良会增加跌倒、衰弱、抑郁、失能、认知障碍等“老年综合征”的发生风险。
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住院老龄患者来说,营养不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,影响预后,导致住院时间延长,甚至增加死亡率风险。
那么,如何预防老年人营养不良呢?
预防老年人营养不良,“营养干预”是关键。高质量的膳食、合理的营养,不仅能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,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,延长他们的寿命。具体措施包括:
1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
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是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的首要措施,有利于减少老年人贫血,延缓肌肉衰减的发生。
优质蛋白的来源主要有四类:肉、蛋、奶和豆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对65岁以上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建议为: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总量争取达到每天120克-150克,奶类及制品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300毫升-400毫升。
2、均衡搭配,健康烹饪
当然了,单纯吃肉补充蛋白质容易导致血脂升高,因此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荤素结合,均衡搭配,多吃蔬菜水果,少盐低糖,忌偏食、烫食、暴饮暴食。食物的烹调也应多样化,对于咀嚼能力差的老人,应该把食物切碎煮烂,烹调多采用焖、炖、蒸等方法。
3、参与户外活动,保持适宜体重
减少日常生活中静坐或躺着的时间,鼓励老年人经常到户外,选择散步、快走、太极拳等动作缓慢柔和的运动方式,保持肌肉活力以及适宜的体重。
4、关注体重变化,定期健康体检
日常生活中,家属或老人自身应积极关注体重的变化。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波动,应及时查找原因。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测评营养状况。
5、必要时补充特医食品
对于有进食或代谢障碍的老人,如果日常膳食无法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时,可通过补充特医食品来确保营养达标(参考: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)。
特医食品(全称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),又称为肠内营养,或医用食品,不管名字有哪些叫法,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“病人吃的饭”,是经过临床医生和营养学家大量的研究,以科学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的配方食品。
当前,我国老年人的营养管理问题,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挑战之一。作为老年人营养干预的重要载体,特医食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已有研究证实,高龄老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补充特医食品有如下优点:明显提高蛋白质能量摄入;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;提高生活质量;减少医院看病住院次数。
总的来说,科学的营养管理,能让老年人离健康近一点,离疾病远一点。毕竟,“带病增寿”只是低质量地活着;“健康长寿”,才是黄金城集团都向往的晚年。